老人再社会化问题值得注意

微信号:ewsos1
手机扫一扫
关注医网官方微信
随时关注健康

  • 2011/2/18 来源:医网病友论坛
  • 相关内容

医网摘要:我们这里所说的“社会化”,指的是个人通过学习、认同社会文化准则,确立起与这些准则相一致的心理结构,以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;或者说是一个自然人经由特定社会文化模塑,转化为一个能适应现实社会文化准则、参与社会生活并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。

  1~1.我们这里所说的“社会化”,指的是个人通过学习、认同社会文化准则,确立起与这些准则相一致的心理结构,以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;或者说是一个自然人经由特定社会文化模塑,转化为一个能适应现实社会文化准则、参与社会生活并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。质言之,社会化就是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准则、知识体系和行为、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已的认知尺度、意志尺度和情感尺度,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。

  1~2.长期以来,社会化被认为只是青少年的事,但从人格毕生发展的角度看,“社会化”理应被视为一个贯穿于社会成员全部生活历程的终身过程。

  人格的形成并不等于人格发展的结束。事实上,人格是一个随主、客观因素改变而不断组建的动态物。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(如制度的改革、生产方式的变化、环境的变迁等),或个人生活发生重要转折(如结婚、离异、丧偶、搬迁、退休、疾病、衰老等),从而要求主体人格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关系时,不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,就都会面临一个继续社会化的问题。

  社会化,对老年人“社会再适应能力”的获得来说,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。人格发展是连续的,但这一连续过程又表现出与特定生命时期密切联系的阶段性;各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,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

  当人们以退休为分界线,骤然跨入“老年”群体行列的时候,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急剧变化,便将各种社会再适应的任务尖锐地摆到了他们面前。有效的老年社会化,是人们向老年期顺利过渡的保证。

  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,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,在于其继续社会化的完善与否:

  凡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整,迅速建立起新的角色以代替失去的角色,主动掌握相应知识、技能和规范,保持与家人、社会的和谐关系,并能为自己提供较高活跃水平机会的老人,都能达到社会再适应,获得生活的满足;

  反之,凡固守原有角色心态,拒绝再社会化的人,则必然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环境格格不入,遭受孤独感和自我失落感等消极心理的折磨,加速心身老化,并在这一过程中日益丧失作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主体能力,蜕变为一个无法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自然人。

  1~3.老年社会化的阻力,除了经济、生活境况和交际范围等方面发生变化造成的客观原因外,主要还在于老年主体的自身障碍。具体说,这类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  ①动机丧失。生活目标是个体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机因素。就老年人的心愿来说,受人尊敬、德高望重的角色仍然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最高期待;而退休带来的丧失职业身份的现实,却往往使他们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无情地剥夺了实现这一期待的机会。

  面对似乎已失去预期价值、乐趣和魅力的生活,他们心灰意懒,无所事事,看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积极目标,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重新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。在这样一种消极、被动的精神状态下,个体继续社会化势必会因动机缺失而难以顺利进行。

  ②自卑情结。不少老年人难以承认“闲暇身份”的合理地位,看不到这一身份具有任何积极的社会功能,从而将退休视为自己积极角色和社会人格的终结。

  这一错误认识势必导致退休人员的角色意识中断,造成“认同危机”,时时事事处处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感到窘迫,从而陷入自卑状态。这种消极情绪,又因主体对心身衰老的片面关注,因受到歧视老年人的传统偏见(如认为老年人只能扮演失去社会意义的消极角色,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无可奈何的负担,老年人思维迟钝、观念保守、性情孤僻、不近情理等)的压力,而不断得到强化。


本文来源: http://laoren.ewsos.com/a/20110218/348215.html
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

责任编辑:lisenlin

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

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