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抑郁症的治疗
- 2015/10/14 来源:医网病友论坛
- 相关内容
医网摘要: 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,自卑抑郁,甚至悲观厌世,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等。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,行为以及思绪发生了一些改变,会易得抑郁症的情况,我们应该进行预防这一情况出现,可以怎么去预防呢?
抑郁症任何群体都有发生的可能,年轻人因为工作,生活的压力,抑郁的情况时很多的,学生时代的抑郁只要是来自于学习和升学的压力,但是老年人抑郁的数量也不在少数,老年人患有抑郁主要是由于没有人陪伴,家庭是一个集体,而旨人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部分。一个和睦的家庭,家庭成员:间关系亲密,家人对病人尊重、同情、关心及支持的态度,可I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,缓解其不良的情绪状态,通过积极治#,使手足疾病逐渐好转,最终痊愈。
家庭心理治疗解开心锁
对于抑郁症病人,家庭心理治疗和护理占有重要的位置,应该引起重视。心理治疗的目的,是对患者存在的心理负担及负面情绪给以理解、支持、疏导、解释、鼓励和同情,充分与家人进行沟通,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。家庭是一个集体,而旨人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部分。一个和睦的家庭,家庭成员:间关系亲密,家人对病人尊重、同情、关心及支持的态度,可I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,缓解其不良的情绪状态,通过积极治#,使手足疾病逐渐好转,最终痊愈。
否则,某些成员的不良倾向和不良行为,可以构成某些良刺激因素,促使疾病的发展。在对抑郁症病人的治疗及心理上,应该让家庭成员一起分析、寻找病人的发病根源,共同去除不良刺激因素,解开病人的心理疙瘩,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,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。这是做好抑郁症病人定庭治疗与护理的关键。
抑郁老人家庭心理开导因人而异:
家庭成员要针对手足真菌病病人不同的心理表现,有区别地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护理。
(1)对情绪低落的病人:首先要让病人减轻压力,学会生活,懂得娱乐,懂得释放自己的压力。锻炼是抗抑郁症的最好药物,从锻炼中得到的毅力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情者。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,如看电影、电视,听音乐,现代的网络是疏解压力的最好方法。抑郁症病人因情绪低落常伴有食欲下降,所以应注意加强病人的饮食护理。另一方面,病人由于情绪抑郁,常卧床不起,需多注意督促病人起床活动,协助病人尽量自己料理个人卫生,必要适当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使病人精神振奋。
(2)对负面情绪较重的病人: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,转变生活态度。抑郁症病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,总是过分夸大事物的负面影响,看不到积极有利的一面。要建立正面的生活态度,正视自己的现状,不制定很难达到的目标;要懂得放手,情绪稳定,不要与人争强论短;不要再担任一大堆公职;不去钻牛角尖,既有成功的心理准备,也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!要逐步引导病人从对自身的关注转移到对外界的关注。通过参加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,使之逐步摆脱疑病观念。同时,还要劝导病人面对现实,对任何事情都不必过分担心,顺其自然,增强自信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(3)对喜欢离群所居的病人:抑郁症病人经常存在人际交往的丧失和困扰,对人普遍产生不信任态度,更不愿袒露自己的心扉,使得压抑的情绪缺乏有效宣泄的途径。扩大社会接触,就是调整和重建病人的人际交往,鼓励他们与其他人积极接触,可使他们有机会面对真正的困难。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,不要自己独来独往。建立一个可靠的人际关系,有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人给自己感情以支持!平时多听轻松、快乐的音乐,或是跳跳舞等;也可带病人到公园散步,到郊外活动,这些活动对改善病人的抑郁症状是很有好处的。
(4)对焦虑好发脾气的病人:以肯定的态度说明病人的患病性质,应该耐心和反复地以科学常识进行讲解。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。关心病人并能体会病人的心境,通过与病人的交谈,从中诱导病人倾吐内心的隐秘或痛苦,了解病人最关心的、最需要的、最担心的是什么,从而尽量给予帮助解决。家人和好友的真心接纳都很重要,千万不要说些丧气的活,因为病人本身并不是可以控制得了的。
专家提醒:对病情较轻的病人,应鼓励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。当病人能完成某项任务时,则给予鼓励,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,使之感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的人。
(5)对睡眠较差的病人:抑郁症病人常伴有失眠,以人睡困难、早醒为多见,常表现入睡前忧心忡忡、焦虑不安。此时家人应多在身边陪伴、安慰及劝导,这样能使病人产生一定的安全感,焦虑情绪也较易消除,对病人的睡眠也会有帮助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药物治疗,解除病人伴发的焦虑与抑郁情绪。
专家提醒:抑郁病人的家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,可以帮助改变病人创伤的自尊,建立对生活的信心,帮助自我能力的恢复,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。使我们的社会建立起广泛的支持系统,让世界充满爱,让抑郁远离人群!
以上介绍的是抑郁症的家庭心理疗法,如果家中有抑郁症患者,请家人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爱心。
本文来源: http://laoren.ewsos.com/a/20151014/1187935.html